自由是秩序之母

自由是秩序之母

20世紀的經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思想對立的影響,各個學派都試圖提出自己理想社會的構建方案。如果說芝加哥學派以其對市場作爲所有問題的普遍解決方案的信仰成爲了新自由主義的象徵,那麼奧地利學派則標志着另一條道路——哲學道路,強調個人自由。

基於卡爾·門格爾、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和弗裏德裏希·哈耶克的思想,它拒絕復雜的數學公式,專注於人性和自發秩序。在數字化時代,去中心化和選擇自由成爲關鍵主題,奧地利的思想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我們來看看奧地利學派與芝加哥學派的區別,以及它的原則在現代世界中的體現。

奧地利學派的起源

在1871年,卡爾·門格爾發表了《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在書中提出了革命性的邊際效用理論。他假設,事物的價值不是由生產成本決定的,而是由消費者的需求和感知所決定的。

門格爾的思想奠定了主觀價值理論的基礎,這一理論得到了他的學生們的發展。其中尤以歐根·馮·伯姆-巴維克爲突出,他是《資本與利息》這部基礎著作的作者。(1884–1889)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奧地利人在發展計算論證概念方面也發揮了關鍵作用,該概念旨在批判計劃經濟。他們認爲,社會主義計劃無法有效分配資源,因爲缺乏反映最終消費者個體偏好的市場價格。

奧地利人在20世紀的一個獨特宣言是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著作《人類活動》(1949)。在這本書中,闡述了實踐經濟學的原則——一種將經濟視爲理性個體行爲結果的理論方法。

但最著名的代表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弗裏德裏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他在許多方面重新審視了亞當·斯密的自發秩序理論。

芝加哥的對立面

與依賴實證數據和數學模型的芝加哥學派不同,奧地利學派更傾向於哲學和邏輯分析。他們的思想建立在三個關鍵原則之上:

  • 價值的主觀性和邊際效用. 每個人根據主觀評估來決定對他們而言什麼是有價值的,而不是基於物品的客觀屬性。門格爾表明,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其邊際效用——即額外一單位商品所帶來的效用,而這種效用會隨着飽和而減少。例如,從生物需求的角度來看,一杯水是至關重要的,而藝術作品則不是。但對於長時間尋找這幅畫的收藏家來說,這幅畫可能價值數百萬,而對大多數其他人來說卻沒有任何價值。反之,在沙漠中口渴得快要死去的人會願意爲一杯水付出一切,而在正常情況下他幾乎可以免費獲得;
  • 自發秩序。 市場是一個自我組織的系統,它由衆多個體決策形成,而沒有集中控制。哈耶克將市場比作語言:沒有人故意發明它,但它有效地協調人們的行爲。根據奧地利學派的觀點,政府幹預往往會破壞這種自發秩序;
  • 個人自由. 米塞斯認爲,經濟學始於個體的行爲,而不是抽象模型。選擇的自由是繁榮的基礎,任何強迫,尤其是來自國家的強迫,都會降低效率並抑制主動性。

奧地利學派認爲,經濟學是關於行爲的科學,這種行爲過於復雜,無法用精確的方程式來描述,並對芝加哥學派流行的數學模型持懷疑態度。他們提出了實踐經濟學——一種邏輯分析,利用演繹方法研究經濟現象,基於一些基本原則,例如人們是有目的地行動,旨在改善自己的處境。

代表學校的學者將危機與中央銀行行爲導致的人工信貸擴張聯繫在一起。在這種方法下,奧地利學派的代表,特別是米塞斯及其追隨者穆雷·羅斯巴德,主張完全消除中央銀行,認爲它們的幹預會扭曲自然市場信號。他們建議恢復金本位或自由銀行業務制度,貨幣由私營機構根據市場需求發行,而不是由政府控制。

如果在米爾頓·弗裏德曼的領導下,芝加哥學派依賴於貨幣主義,那麼奧地利學派則提供了更靈活的方法。他們共同相信市場,但將其視爲基於自由選擇的復雜系統。他們強調,市場只有在真正自由的情況下才是有效的,而不是在壟斷或過度放松監管的壓力下,這可能導致混亂。

芝加哥學派允許最低限度的幹預(,例如,貨幣供應量的控制),但奧地利學派最初更加激進。米塞斯和哈耶克將國家視爲對自由的威脅,特別是在經濟規劃方面。然而,他們並沒有理想化市場:哈耶克警告說,如果沒有對個人權利的保護,市場可能會被大型參與者如公司或壟斷者所佔據。

自發秩序在行動中

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在現實世界中得到了體現,特別是在數字化時代,去中心化成爲了關鍵趨勢。我們來看看幾個鮮明的例子:

  • 硅谷。 Google、Amazon 和 Tesla 等科技初創公司的增長說明了自發秩序的概念。這些公司並不是由於國家計劃而出現的,而是源於企業家的自由意願。去中心化的風險投資、初創企業和競爭生態系統創造了改變世界的創新:市場自行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而不需要來自上層的指令。
  • 加密貨幣和區塊鏈。 比特幣,由中本聰創建,成爲了奧地利自由主義思想的體現,擺脫中央控制。去中心化的網路不依賴於銀行或政府,反映了自發秩序的原則。智能合約允許在沒有中介的情況下自動化協議,這符合奧地利最小化幹預的原則;
  • 平台經濟: 像Uber、Airbnb或Upwork這樣的平台展示了自發秩序的運作。它們協調數百萬人的活動,使供需得以在沒有中央計劃的情況下調節。然而,這些平台面臨着諸如地方法律或傳統行業不滿等復雜問題,這表明了自發秩序的局限性;
  •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AO). DAO通過區塊鏈實現奧地利的理念,管理權由社區掌握,而非中央權力。它們使參與者能夠共同做出決策,最小化中介的角色,成爲自我組織的一個例子。

在這條道路上既有成功,也有挑戰。硅谷產生了限制競爭和自由的壟斷現象,這與哈耶克的理念背道而馳。盡管加密貨幣實現了去中心化,但仍面臨投機和不穩定的問題。這些例子表明,奧地利的概念在自由與對壟斷和混亂的保護相結合的條件下效果最好。

數字時代的去中心化

今天,奧地利學派的原則在經濟未來的討論中被積極探討。數字技術的發展提高了對Web3和DeFi的關注。這與奧地利對自發秩序的看法相呼應,決策是在個體層面而非中央結構層面做出的。

奧地利的懷疑態度對國家控制的反對也與對大科技公司的批評相呼應。像Meta或Google這樣佔主導地位的公司限制了選擇的自由,創造了數字壟斷。哈耶克可能會支持去中心化的替代方案,使用戶重新掌握控制權。例如,像FIL這樣的項目努力創建一個數據屬於個人而非公司的互聯網。

與此同時,奧地利的思想激發了關於經濟自由的辯論。自由意志主義思想的普及,尤其是在美國,部分歸因於米塞斯和哈耶克的影響。米塞斯的《人類活動》或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1944) 仍然是那些將國家控制視爲對創新和自由威脅的人的相關著作。

理想主義還是實用主義?

批評這一學派的人,比如新凱恩斯主義者保羅·克魯格曼,指出它的理想主義。放棄數學模型使得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在實際政治中變得難以驗證和應用。

因此,應對氣候危機需要全球協調,這與奧地利學派的激進反國家主義立場相悖。凱恩斯主義者批評奧地利學派忽視國家在經濟衰退期間(如大蕭條或2008年危機)穩定經濟的作用,當時財政和貨幣政策緩解了影響。

另一個弱點是自發秩序對壟斷的脆弱性。在沒有最低限度監管的情況下,大型參與者可能會壓制競爭,這在大科技公司身上表現得很明顯。2008年的金融危機被一些人認爲與對市場自我監管的過度信任有關,突顯了激進放松監管的風險。

批評者還指出,奧地利的理念在理論上比在實踐中更有效,尤其是在那些制度不穩定的國家,在這些國家,缺乏規則的自由可能導致混亂。

XXI世紀經濟的課程

奧地利學派提供了對芝加哥學派教條主義的替代方案,提醒人們經濟不僅僅是數字,還有自由的哲學。它對去中心化和個人選擇的強調在數字化時代尤爲相關,因爲技術爲自然秩序創造了新的機會。

然而,這些理念需要平衡:自由只有在與對壟斷的保護以及對社會挑戰(如不平等增長或氣候危機)的考慮相結合時,才是有效的。

對於未來的經濟,奧地利原則可以與其他方法相結合。基於人工智能的去中心化系統能夠實現自發秩序,最大限度地減少外部幹預。在政治背景下,奧地利對自由的重視可以對抗追求全面控制的威權政權。

與經典自由主義一樣,奧地利學派教我們珍視市場,但不崇拜它。他們對中央集權管理的懷疑激勵我們尋找新的模型,在這些模型中,技術和人類的主動性創造出無需強制的秩序。

在一個大科技、氣候危機和不平等挑戰經濟的世界裏,奧地利學派依然是思想的源泉,促使人們在自由與責任之間尋求平衡。將奧地利對自發秩序的信仰與最小的監管機制相結合的混合方法,可能成爲21世紀可持續經濟的基礎。

文本:安娜斯塔西亞·O.

DEFI-4.8%
FIL-0.86%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