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規模法則探討:全節點數據、代幣經濟與DeFi收益率的極限

探討加密貨幣領域的規模法則

在當前大模型領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區塊鏈領域也面臨着自身的規模效應和發展瓶頸。本文嘗試從全節點數據規模、代幣經濟系統等角度,探討加密貨幣領域可能存在的"規模法則"。

公鏈全節點數據規模的挑戰

全節點數據代表着公鏈的完整備份。目前,Solana的全節點數據規模已達到400TB,遠超以太坊的13TB和比特幣的643.2GB。這種數據規模的差異反映了不同公鏈在去中心化和共識效率之間的權衡。

比特幣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摩爾定律的增長曲線,嚴格控制數據增長速度。然而,隨着摩爾定律逐漸進入邊際效應階段,硬件進步速度放緩,公鏈底層硬件可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維持現狀。

面對這一挑戰,以太坊選擇專注於生態優化和重構,而Solana則追求極致的性能,但其超大規模的節點數據已經實際上排除了個人參與者。

加密規模法則:DeFi的硬頂在哪裏?

代幣經濟系統的極限

以當前市場表現爲基準,我們可以粗略估計公鏈經濟系統的極限在3000億美元左右。這並非絕對上限,而是基於目前市場認知的一個合理參考值。

在探討代幣經濟系統時,我們引入了"超線性規模縮放"和"亞線性規模縮放"兩個概念。前者指系統規模擴大時,產出或效益以更快速度增長;後者則表示某些指標增長速度低於線性比例。

加密規模法則:DeFi的硬頂在哪裏?

DeFi的收益率極限

DeFi作爲區塊鏈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收益率也面臨着極限。從歷史數據來看,DeFi的收益捕獲能力可能已從最高時期的150%下降到現在的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未來有更多實物資產上鏈,也可能會降低而非提高DeFi的平均收益率,這符合亞線性規模縮放法則。

加密規模法則:DeFi的硬頂在哪裏?

結論

區塊鏈技術發展至今,公鏈之間的差異仍然顯著。比特幣逐漸與鏈上生態解耦,而鏈上信譽和身分系統的不完善導致超額抵押模式成爲主流。穩定幣和實物資產上鏈本質上是鏈下資產的槓杆式上鏈,反映了鏈下資產在當前階段仍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和市場環境下,區塊鏈領域可能已經觸及到了類似於其他科技領域"規模法則"或"摩爾定律"的上限。這一現象值得業內人士深入思考和探討,以尋求突破和創新的方向。

DEFI-5.3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6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RugPull预警机vip
· 07-28 15:14
sol 那么大数据量,一看就是中心化冷钱包控盘
回復0
DeFi老韭菜vip
· 07-27 03:23
solana真的好胖啊!
回復0
GateUser-0717ab66vip
· 07-25 16:04
Solana就这存储量 还咋搞
回復0
MEVSandwichMakervip
· 07-25 16:04
啧啧 sol这数据量顶得住不
回復0
断网验钞机vip
· 07-25 16:03
索拉纳这硬盘得成本真顶不住
回復0
ConsensusDissentervip
· 07-25 15:45
sol 真的顶不住了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