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熱開啓,助力 PUMP 公募上線!
Solana 爆火項目 Pump.Fun($PUMP)現已登入 Gate 平台開啓公開發售!
參與 Gate廣場創作者活動,釋放內容力量,贏取獎勵!
📅 活動時間: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動總獎池:$500 USDT 等值代幣獎勵
✅ 活動一:創作廣場貼文,贏取優質內容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參與方式: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的原創貼文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必須帶上話題標籤: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100
二等獎(2名):$50
三等獎(10名):$10
📋 評選維度:Gate平台相關性、內容質量、互動量(點讚+評論)等綜合指標;參與認購的截圖的截圖、經驗分享優先;
✅ 活動二:發推同步傳播,贏傳播力獎勵
📌 參與方式:在 X(推特)上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使用標籤: #PumpFun # Gate
發布後填寫登記表登記回鏈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獎勵設置:傳播影響力前 10 名用戶,瓜分 $2
加密信息流演變:從羣聊到KOL內卷
加密貨幣世界的信息流演變
翻閱加密貨幣的發展歷程,每一頁都仿佛寫滿了"暴富"二字。然而細細品味,背後隱藏的或許是另一個故事。
在加密貨幣圈子裏,CT並非指醫療設備,而是Crypto Twitter的簡稱。作爲一名行業觀察者,我更傾向於關注協議和數據,而非熱點和八卦。這導致我的信息流主要集中在項目開發和學習模仿上。
近期,我注意到CT上"口頭炒作"已成爲中文加密推特的一大趨勢。再次引起我注意的是某項目,它將KOL的極致營銷與"薅羊毛"概念標準化。
該項目成功搭建了項目方和KOL之間的溝通平台,類似某些互聯網產品,在某知名項目之後再次成爲發幣後仍能持續運營的項目。
這個項目並非完全原創概念,從媒體年框到促進KOL內卷,它本質上是過去10年中文信息流的集大成者。
羣聊時代:2018~2021
如今備受關注的加密ETF、穩定幣和DeFi,可能讓許多早期參與者感到陌生。那時的加密世界更爲純粹,以比特幣和挖礦爲核心,雖然一無所有,但大家堅信"比特幣"終將漲。
專業化內容生產,即以UGC爲主的KOL,有一個明確的起點。
業內普遍認爲,應該從2018年的3點鍾社群算起。從那時開始,微信羣和AMA成爲持續數年的主要營銷方式,創始人與潛在"社區成員"進行線上面對面交流。
某知名投資人的加入,是這場小衆輿論盛宴被大衆認可的直觀標志,如同多年後某知名投資人購買BAYC。
套用加密圈常用語,AMA是信息資產的發行方式,微信羣是發射臺,3點鍾社群則是當時的某交易平台,構成了2017年後比特幣第一個真正牛市的絕對記憶。
雖然當時已有初代KOL,但"千媒大戰"仍以媒體形式爲主,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對KOL分銷能力的認可度不高;二是處於微信公衆號引發的自媒體行業創業高峯期末尾。
換言之,市場更認可傳統媒體人+媒體品牌的組合。多家加密媒體紛紛湧現,其中某媒體可能是表現最爲出色的一家。
2017年5月19日之前的這段時期,可以說是加密世界最美好的時代,值得永遠懷念。
Twitterscan的短暫繁榮:2022
2021年5月19日,一紙禁令導致了無奈的"移民"。實體上,企業家和礦機一同遠渡重洋;精神上,加密羣體轉戰推特,徹底瓦解了中文媒體的信息優勢。
在此之前,某交易所創始人祕密投資某媒體,以太坊創始人親自飛往上海,EOS創始人學習使用微信。在這種格局下,中文媒體甚至處於優勢地位,擁有世界最大的算力市場和消費市場,沒有必要在推特發布內容。
但5月19日後,情況急轉直下。加密在海外逐漸主流化,從風投到最終上幣,硅谷和華爾街逐漸掌控了每個環節,中文媒體不得不學會放低姿態與海外項目方溝通。
一個關鍵變量是,某知名媒體也隨禁令消失,最優質的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在暴富後銷聲匿跡,留下茫然的推特中文加密用戶。
在加密圈到來之前,推特中文用戶實際上只有少數特殊羣體。殘存的中文媒體影響力直線下降。
KOL風潮才真正起步,技術和投研向的KOL是第一批獲得成果的人。當時某些知名人士才是內容輸出的主力,以某些代表性人物爲代表的深度研究成爲主流。
以KOL爲職業的KOL剛起步,但從2022年開始,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
某交易所破產、某穩定幣暴雷、中心化交易所監管趨嚴,市場陷入絕對低谷,再好的項目分析也難以自圓其說。
技術敘事逐步崩塌,超高融資額與實際交付結果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只是到2024年才徹底爆發。
投研和技術的雙向崩潰,讓以KOL爲職業的KOL終於迎來了高光時刻,其代表便是Twitterscan,2022年9月完成456萬美元融資,某知名投資機構的參與起到了大衆認可的作用。
Twitterscan的產品思路並不復雜,通過整理推特上的加密用戶、加密內容,幫助用戶發現行情,這要感謝推特當時較爲便宜的API。
但Twitterscan面臨一個致命問題:如何完成商業閉環?
參考某些信息流產品的變現方式,都只能通過付費API,分割用戶等級來獲取利潤。顯然,Twitterscan難以自圓其說,本身就是抽取推特公開信息,無法說服用戶二次付費。
我認爲,某項目學到了Twitterscan的部分要義——必須商業化,必須引入代幣經濟學。
面向籌碼創業的某社交平台:2023
2023年的某社交平台距離我們並不遙遠,也是對KOL變現能力的第一次壓力測試,某項目是第二次。
該團隊完全走向了Twitterscan信息流展示的反方向,鼓勵KOL交易自己的"影響力",甚至是相互制造虛假的影響力。這並不奇怪,FOMO情緒是交易量的催化劑。
該平台也是某知名交易所推出某鏈後的第一個爆款應用,也是在我印象中,匿名開發者成功的最後一個大型應用。根據數據,該平台日活用戶能超過10萬人。
雖然地址不能等同人,但我認爲這個數據比較可信。某項目英文推雖然排名高,但影響力顯然不如該平台。全世界加密貨幣用戶,湊一塊差不多能有10萬活躍用戶。
從8月10日到9月1日,該平台從最高日收入1165枚跌到寥寥無幾,之後雖幾經復蘇,甚至接受某投資機構投資,2024年發幣,都不過是類似某些項目的俗套劇情。
該平台幫我們證明:
內容本身不值錢,內容作爲交易標的,只能作爲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中介,無法直接承擔交易的衝擊;
SocialFi屢屢失敗:某些項目一次又一次證明,加密圈目前只有"資產發行"這一種可效仿模式。
Twitterscan表明專注信息流沒有前途,某社交平台告訴我們專注資金流能維持兩到三周,但他們還共同探索出更多信息:
加密推特信息非常有價值,但要講究方式方法,最好分離信息流和資金流;
後續創業轉向KOL是必然之路,KOL處於交易所、項目方和散戶的中間地帶。
以退爲進的某AI項目:2024-2025
有個誤區,某AI項目最初與KOL生意並無太大關聯。
該項目是ChatGPT震撼世界後,加密圈FOMO AI的直接產物。2023年2月GPT橫空出世,生成式AI隱隱有包打一切的跡象。而加密貨幣在經歷2022年的內傷和元宇宙的失敗後,迫切希望借助AI重振旗鼓。
該項目最初的業務模式是AI搜索,只不過更聚焦加密貨幣內容。與之類似的還有其他一些產品,只是,該項目似乎意識到情況不太妙。
傳統的區塊鏈瀏覽器工具,研發成本高,盈利能力差,而且競爭激烈;
信息分析工具並不好用,尤其是發現信息的能力,推特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在該項目初期研發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長期內測,可謂一碼難求。判斷該項目何時轉向KOL排名已無意義,因爲某項目成功促使KOL主動內卷。
該項目靠產品力,而非時間早晚促成KOL採用。在某項目之前,加密KOL經過2022年以來的專業化和商品化,已經被機器人和垃圾信息包圍許久,該項目第一次給了"真人KOL"出頭機會。
大膽猜測,該項目可能並非完全依靠算法完成KOL排名和積分計算,人工因素可能比AI更爲重要。畢竟,加密推特KOL並不多,按二八定律,1000-10000的統計規模仍在人力可及範圍內。
於是,該項目完成以下三步走:
分離信息流和資金流,KOL只需提升自己的排名,某功能自然會有。機器人帳號和刷粉帳號會被排除,項目方營銷團隊可以通過該功能識別真實KOL。
某功能並非代幣,更像市場公允榜單。雖然會有人刷榜,但主要是KOL在刷,情緒和熱度可控。同時,KOL會吸引項目方和交易所的注意,完成最關鍵的一步:將信息流導向資金流。
該項目終結了中介機構的輝煌時期。該項目有實際業務,這也是其在發幣後還能維持商業模式的根本。該項目本身就是市場最大、最標準化的中介機構。
然而,某事件證明,信息流平台在空投、質押、上所之外,希望探索更多代幣化嘗試仍然面臨重重困難。某項目可以持續拆分小盤,但信息流平台仍然受到嚴重限制。
至於InfoFi、某些新功能等產業或業務線,它們並未創造出核心功能之外的新邊疆,對此不再過多介紹。
總之,該項目成功促成KOL內卷,佔據了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即使某大型交易所來搶市場,效果也不會太好。還是那句話,市場公允價值難以衡量,某交易所的社交功能也沒有搶過加密推特,這就是明證。
結語
什麼是該項目的下一步?
簡單來說,就是能夠彌合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產品,基於信息流直接產生交易;
復雜的是,加密用戶並不認可信息流的價值,流動性只會追隨流動性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