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攢成長值,抽華爲Mate三折疊!廣場第 1️⃣ 2️⃣ 期夏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0,000+,華爲Mate三折疊手機、F1紅牛賽車模型、Gate限量週邊、熱門代幣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2
如何快速賺成長值?
1️⃣ 進入【廣場】,點擊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有獎,抽到賺到,大獎等你抱走,趕緊試試手氣!
截止於 8月9日 24:00 (UTC+8)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384
#成长值抽奖12期开启#
三類加密生息資產解析:外生、內生與RWA的確定性之戰
尋找鏈上確定性:三類加密生息資產解析
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從金價創新高到比特幣重返八萬美元,避險情緒正在回潮。在這個宏觀不確定性成爲常態的時代,"確定性"已成爲一種稀缺資產。投資者不僅追求收益,更尋求能夠穿越波動、具備結構性支撐的資產。鏈上金融系統中的"加密生息資產"或許正代表了這一類確定性的新形態。
自2022年联准会開啓加息週期以來,"鏈上利率"的概念逐步走入大衆視野。面對現實世界長期維持在4-5%的無風險利率,加密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鏈上資產的收益來源與風險結構。加密生息資產試圖在鏈上構建"與宏觀利率環境競爭"的金融產品。
然而,生息資產的收益來源卻天差地別。從協議本身"造血"的現金流,到依賴外部激勵的收益幻象,再到鏈下利率體系的嫁接與移植,不同的結構背後,映射的是截然不同的可持續性與風險定價機制。當下去中心化應用的生息資產可粗略分爲三類:外生性收益、內生性收益以及真實世界資產掛鉤。
外生性收益:補貼驅動的利息幻覺
外生性收益的興起,是DeFi發展早期高速增長邏輯的縮影。在缺乏成熟用戶需求和真實現金流的前提下,市場以"激勵幻覺"取而代之。許多生態推出巨額代幣激勵,試圖以"投放收益"的方式吸引用戶注意力和鎖倉資產。
然而,這類補貼本質上更像是資本市場爲增長指標"買單"的短期操作,而非可持續的收益模式。它一度成爲新協議冷啓動的標配,無論是Layer2、模塊化公鏈,還是LSDfi、SocialFi,激勵邏輯如出一轍:依賴新資金流入或代幣通脹,結構近似"龐氏"。平台用高收益吸引用戶存錢,再通過復雜的"解鎖規則"延遲兌現。那些年化幾百、幾千的收益,往往只是平台憑空"印"出的代幣。
從歷史經驗來看,一旦外部激勵減弱,大量補貼代幣將會被拋售,損害用戶信心,造成TVL與token價格常出現死亡螺旋下降形式。根據數據統計,2022年DeFi Summer熱潮褪去後,約30%的DeFi項目市值跌幅超90%,多與補貼過高相關。
投資者若要從中尋找"穩定現金流",需更加警惕收益背後是否存在真實的價值創造機制。用未來的通脹承諾今日的收益,終究不是一種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內生性收益:使用價值的再分配
內生性收益是指協議自己靠"做實事"賺來的錢再給用戶分配。它不靠發幣拉人、也不依賴補貼或外部輸血,而是通過真實的業務活動自然產生的收入,比如借貸利息、交易手續費,甚至是違約清算中的罰金。這些收入和傳統金融裏的"分紅"有些類似,因此也被稱爲"類股息"的加密現金流。
這類收益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閉環性和可持續性:賺錢的邏輯清晰,結構也更健康。只要協議在運作、有用戶在用,就有收入進來,不需要依賴市場熱錢或通脹激勵去維持運行。
內生性收益可以劃分爲三種原型:
借貸利差型:用戶將資金存入借貸協議,由協議撮合借款人與出借人,協議從中賺取利差。其本質與傳統銀行的"存貸"模型相似。這類機制結構透明、運行高效,但其收益水平與市場情緒密切相關。
手續費返還型:協議將部分運營收入(如交易手續費)返還給爲其提供資源支持的參與者,例如流動性提供者或代幣質押者。這類收益機制更接近傳統公司中股東參與利潤分紅的模式。
協議服務型收益:這是加密金融中最具結構創新的一類內生收益,其邏輯接近傳統商業中基礎設施服務商向客戶提供關鍵服務並收取費用的模式。例如,某些協議通過"再質押"機制,爲其他系統提供安全性支持,並因此獲得回報。
鏈上的現實利率:RWA與計息穩定幣的興起
目前市場上越來越多資本開始追求一種更穩定、更可預測的回報機制:鏈上資產錨定現實世界利率。這一邏輯的核心在於:將鏈上穩定幣或加密資產對接至鏈下低風險金融工具,例如短期國債、貨幣市場基金或機構信貸,從而在保持加密資產靈活性的同時,獲取"傳統金融世界的確定性利率"。
與此同時,計息穩定幣作爲RWA的衍生形態也開始走向前臺。與傳統穩定幣不同,這類資產並非被動錨定美元,而是主動將鏈下收益嵌入代幣本身。它們試圖重塑"數字美元"的使用邏輯,使其更像一個鏈上的"利息帳戶"。
在RWA的聯通作用下,RWA+PayFi也是未來可值得關注的場景:將穩定的收益資產直接嵌入支付工具之中,這樣就打破"資產"和"流動性"之間的二元劃分。一方面,用戶在持有加密貨幣的同時,即可享受計息收益,另一方面,支付場景也無需犧牲資本效率。
尋找可持續生息資產的三個指標
加密"生息資產"的邏輯演進,實則反映出市場逐步回歸理性、重新定義"可持續收益"的過程。對於尋求穩健回報的投資者而言,以下三個指標可以對生息資產的可持續性進行有效評判:
收益來源是否"內生"可持續?真正有競爭力的生息資產,收益應該來自協議自身的業務,比如借貸利息、交易手續費等。
結構是否透明?鏈上的信任來自公開透明。鏈上的資金的流向是否清晰?利息分配是否可驗證?是否存在集中托管風險?
收益是否對得起現實的機會成本?在高利率環境下,若鏈上產品的回報低於國債收益,無疑將難以吸引理性資金。
然而,即使是"生息資產"也從來不是真正的無風險資產。它們的收益結構再穩健,仍需警惕鏈上結構中的技術性、合規性與流動性隱患。未來生息資產的市場可能是一次鏈上"貨幣市場結構"的重構。鏈上世界正逐步建立自己的"利率基準"和"無風險收益"概念,一種更有厚度的金融秩序正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