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Fi的风险管理框架与未来发展DeFi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的去中心化金融协议,涵盖了资产交易、借贷、保险和各类衍生品等领域。除了信用服务,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金融服务都可以通过DeFi协议来实现。这些协议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和自动运行,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管理和维护,因此合约的风险控制成为了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DeFi具有金融和科技的双重属性,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1. 代码风险:包括以太坊底层代码、智能合约代码和钱包代码等方面的风险。历史上的DAO事件、近期某DEX的漏洞攻击问题,以及各类钱包被盗事件都属于此类风险。2. 业务风险:主要指在业务设计过程中存在漏洞,被人合理攻击或操纵。例如FOMO3D被堵塞攻击,以及某借贷平台错误使用了不抗攻击的预言机,导致资产被盗取。这类行为通常被称为"套利",对DeFi项目既有利也有弊。3. 市场波动风险:DeFi在设计时可能缺乏应对某些变量的机制,导致在市场极端情况下出现穿仓。例如某稳定币项目在"312"事件中的表现就是由市场剧烈波动引起的。4. 预言机风险:预言机作为提供全局变量的重要基础设施,如果遭受攻击或出现停摆,会导致依赖它的DeFi项目崩溃。未来,预言机可能成为DeFi最关键的基础设施,而带有中心化风险的预言机终将被淘汰。5. "技术代理"风险:指不熟悉智能合约和区块链的普通用户使用中心化团队开发的"便利"交互工具时可能面临的风险。在设计DeFi项目时,应当充分考虑上述风险因素。完善的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在文档中做好提示,还需要采取实际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大多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少部分通过社区治理(主要是链上治理)来完成。以下是一个DeFi风险管理框架,主要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主要是对合约代码进行形式化验证,包括明确合约使用的方法、资源甚至指令的边界,以及这些元素在组合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未经论证的方法或未确定边界的组合都不应使用。这种方法更接近数学论证,而非传统软件开发测试的思路。事中:主要包括停机设计和异常触发设计。合约应能识别和干预攻击行为,包括自动停机和治理停机设计。异常触发则是对合约运行中出现超预期现象的管理控制,通常是自动进行的,用于调整风险管理变量。事后: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通过链上治理(DAO)来修正代码漏洞。其次,如果治理资产本身遭受攻击,需要进行合约分叉。此外,还可以通过保险机制来降低潜在损失,以及与各类机构合作追踪链上数据,追回损失。目前,行业对DeFi安全的理解还处于早期阶段,且过于传统。要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引入边界、完备性、一致性、形式化验证、停机、异常触发、治理、分叉等新思想。只有转变思维,才能为DeFi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DeFi风险管理框架:从代码验证到链上治理的全方位防护
DeFi的风险管理框架与未来发展
DeFi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的去中心化金融协议,涵盖了资产交易、借贷、保险和各类衍生品等领域。除了信用服务,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金融服务都可以通过DeFi协议来实现。这些协议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和自动运行,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管理和维护,因此合约的风险控制成为了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DeFi具有金融和科技的双重属性,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
代码风险:包括以太坊底层代码、智能合约代码和钱包代码等方面的风险。历史上的DAO事件、近期某DEX的漏洞攻击问题,以及各类钱包被盗事件都属于此类风险。
业务风险:主要指在业务设计过程中存在漏洞,被人合理攻击或操纵。例如FOMO3D被堵塞攻击,以及某借贷平台错误使用了不抗攻击的预言机,导致资产被盗取。这类行为通常被称为"套利",对DeFi项目既有利也有弊。
市场波动风险:DeFi在设计时可能缺乏应对某些变量的机制,导致在市场极端情况下出现穿仓。例如某稳定币项目在"312"事件中的表现就是由市场剧烈波动引起的。
预言机风险:预言机作为提供全局变量的重要基础设施,如果遭受攻击或出现停摆,会导致依赖它的DeFi项目崩溃。未来,预言机可能成为DeFi最关键的基础设施,而带有中心化风险的预言机终将被淘汰。
"技术代理"风险:指不熟悉智能合约和区块链的普通用户使用中心化团队开发的"便利"交互工具时可能面临的风险。
在设计DeFi项目时,应当充分考虑上述风险因素。完善的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在文档中做好提示,还需要采取实际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大多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少部分通过社区治理(主要是链上治理)来完成。以下是一个DeFi风险管理框架,主要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
事前:主要是对合约代码进行形式化验证,包括明确合约使用的方法、资源甚至指令的边界,以及这些元素在组合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未经论证的方法或未确定边界的组合都不应使用。这种方法更接近数学论证,而非传统软件开发测试的思路。
事中:主要包括停机设计和异常触发设计。合约应能识别和干预攻击行为,包括自动停机和治理停机设计。异常触发则是对合约运行中出现超预期现象的管理控制,通常是自动进行的,用于调整风险管理变量。
事后: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通过链上治理(DAO)来修正代码漏洞。其次,如果治理资产本身遭受攻击,需要进行合约分叉。此外,还可以通过保险机制来降低潜在损失,以及与各类机构合作追踪链上数据,追回损失。
目前,行业对DeFi安全的理解还处于早期阶段,且过于传统。要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引入边界、完备性、一致性、形式化验证、停机、异常触发、治理、分叉等新思想。只有转变思维,才能为DeFi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