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币化浪潮来袭:传统机构参与度将决定市场发展速度近期,特朗普宣布发行个人模因币$Trump,再次引发全球投资者对加密市场的关注。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宫,可能会开启美国加密监管的新时代,推动更多机构投身加密创新。一位美国政策专家表示,这向其他国家发出了明确信号:要么跟上,要么被甩在后面。## RWA代币化:资产管理的新革命代币化正从概念逐步落地,被称为"资产管理的第三次革命"。预计未来五年内,这一领域将实现爆发式增长。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非稳定币类代币化资产规模将突破300亿美元。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也积极拥抱RWA代币化浪潮。2024年施政报告提出推动RWA代币化及数码货币生态建设,金管局推出"数码债券资助计划"鼓励资本市场采用代币化技术。这些举措表明香港希望通过代币化重塑金融竞争力。然而,目前推动全球代币化创新的主要力量仍来自美国。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传统机构,正借助代币化加速传统金融资产与业务上链。多家知名金融机构正掀起第一波代币化浪潮,并将影响力辐射全球。某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推出的美债代币化基金规模已超6.3亿美元,另一家大型银行也通过其平台引领美国国债和货币基金等传统资产代币化。相比之下,香港在代币化领域尚未出现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机构或项目。尽管香港在政策推动方面表现积极,但与美国相比,香港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对Web3行业仍保持谨慎态度,更多处于"观望"状态。这使得香港尽管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但在代币化创新中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香港传统机构对代币化的保守态度主要源于合规要求。合规固然重要,但不应成为创新的障碍。代币化的核心不仅在于技术实现,更在于机构参与。传统机构的参与度将很大程度决定代币化市场的早期繁荣度。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现有模式的情况下,香港应通过更开放的代币化沙盒机制,吸引更多传统机构参与,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前沿实践。同时,为避免沙盒碎片化,香港可以将稳定币、DLT等相关探索共同纳入沙盒进行联合试点;并鼓励更多机构根据自身优势自由探索代币化应用。只有更多有资源、有资产的机构主动参与代币化创新,香港才能在变革中占据更多主动权。## 聚焦标准化金融资产,做大RWA市场体量除了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在代币化资产层面香港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重心。全球代币化探索主要集中在标准化金融资产,而香港虽在基金和债券代币化方面有所探索,但目前最受关注的却是新能源、农产品等非金融资产的代币化。这些探索虽有助于代币化生态长期发展,但短期难以建立市场优势。不同资产的代币化进程将存在明显时间差:债券、基金等具有稳定回报且规模可观的标准化金融资产是现阶段最适合代币化的资产类别。这些标准化资产的代币化经验,也将为后续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或技术挑战更严峻的资产类别代币化奠定基础。因此,香港短期内应聚焦最合适代币化的标准化金融资产,并充分发挥其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所拥有的地理与制度优势,重点关注贸易与跨境相关场景中的代币化应用,快速做大香港的RWA代币化市场规模。技术虽不是决定代币化成败的关键,但开放的技术体系更有助于代币化创新。部分机构因监管选择私有链,但更多金融与科技巨头正在拥抱公链。公链在全球流动性和开放性方面显著优于其他技术体系,已成为大多数代币化债券和基金的首选平台。在安全性方面,得益于数据开放性和链上分析技术的发展,公链上的资产追踪和审查正变得更容易。加上代币化资产大多在链下托管,真正的风险实际上更多集中在链下,链上则主要确保业务合规性。所以在合规的前提下,香港应更放心地探索公链代币化应用与创新,逐步将其作为代币化创新的重点方向。RWA代币化作为两种不同金融体系的融合产物,最理想的状态是既要让现实资产加速向链上迁移,又不能让其价值只限于链上,最终还是要服务和反馈现实。面对华尔街机构在代币化领域的积极行动,留给香港的时间窗口并不多了。如果香港能借助制度与市场优势加速拥抱创新,在给予传统机构更多创新空间的同时探索与监管合规的平衡,同时依靠内地所能提供的万亿资产支撑,香港必将会在代币化领域拥有绝对优势,未来前景广阔。有研究机构测算,香港潜在代币化的资产规模已高达36万亿港元。我们期待香港在2025年跑出RWA领域"加速度"。
代币化浪潮兴起:香港机遇与挑战并存 传统机构参与度成关键
代币化浪潮来袭:传统机构参与度将决定市场发展速度
近期,特朗普宣布发行个人模因币$Trump,再次引发全球投资者对加密市场的关注。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宫,可能会开启美国加密监管的新时代,推动更多机构投身加密创新。一位美国政策专家表示,这向其他国家发出了明确信号:要么跟上,要么被甩在后面。
RWA代币化:资产管理的新革命
代币化正从概念逐步落地,被称为"资产管理的第三次革命"。预计未来五年内,这一领域将实现爆发式增长。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非稳定币类代币化资产规模将突破300亿美元。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也积极拥抱RWA代币化浪潮。2024年施政报告提出推动RWA代币化及数码货币生态建设,金管局推出"数码债券资助计划"鼓励资本市场采用代币化技术。这些举措表明香港希望通过代币化重塑金融竞争力。
然而,目前推动全球代币化创新的主要力量仍来自美国。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传统机构,正借助代币化加速传统金融资产与业务上链。多家知名金融机构正掀起第一波代币化浪潮,并将影响力辐射全球。某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推出的美债代币化基金规模已超6.3亿美元,另一家大型银行也通过其平台引领美国国债和货币基金等传统资产代币化。
相比之下,香港在代币化领域尚未出现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机构或项目。尽管香港在政策推动方面表现积极,但与美国相比,香港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对Web3行业仍保持谨慎态度,更多处于"观望"状态。这使得香港尽管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但在代币化创新中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香港传统机构对代币化的保守态度主要源于合规要求。合规固然重要,但不应成为创新的障碍。代币化的核心不仅在于技术实现,更在于机构参与。传统机构的参与度将很大程度决定代币化市场的早期繁荣度。
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现有模式的情况下,香港应通过更开放的代币化沙盒机制,吸引更多传统机构参与,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前沿实践。同时,为避免沙盒碎片化,香港可以将稳定币、DLT等相关探索共同纳入沙盒进行联合试点;并鼓励更多机构根据自身优势自由探索代币化应用。只有更多有资源、有资产的机构主动参与代币化创新,香港才能在变革中占据更多主动权。
聚焦标准化金融资产,做大RWA市场体量
除了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在代币化资产层面香港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重心。全球代币化探索主要集中在标准化金融资产,而香港虽在基金和债券代币化方面有所探索,但目前最受关注的却是新能源、农产品等非金融资产的代币化。这些探索虽有助于代币化生态长期发展,但短期难以建立市场优势。
不同资产的代币化进程将存在明显时间差:债券、基金等具有稳定回报且规模可观的标准化金融资产是现阶段最适合代币化的资产类别。这些标准化资产的代币化经验,也将为后续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或技术挑战更严峻的资产类别代币化奠定基础。因此,香港短期内应聚焦最合适代币化的标准化金融资产,并充分发挥其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所拥有的地理与制度优势,重点关注贸易与跨境相关场景中的代币化应用,快速做大香港的RWA代币化市场规模。
技术虽不是决定代币化成败的关键,但开放的技术体系更有助于代币化创新。部分机构因监管选择私有链,但更多金融与科技巨头正在拥抱公链。公链在全球流动性和开放性方面显著优于其他技术体系,已成为大多数代币化债券和基金的首选平台。在安全性方面,得益于数据开放性和链上分析技术的发展,公链上的资产追踪和审查正变得更容易。加上代币化资产大多在链下托管,真正的风险实际上更多集中在链下,链上则主要确保业务合规性。所以在合规的前提下,香港应更放心地探索公链代币化应用与创新,逐步将其作为代币化创新的重点方向。
RWA代币化作为两种不同金融体系的融合产物,最理想的状态是既要让现实资产加速向链上迁移,又不能让其价值只限于链上,最终还是要服务和反馈现实。面对华尔街机构在代币化领域的积极行动,留给香港的时间窗口并不多了。如果香港能借助制度与市场优势加速拥抱创新,在给予传统机构更多创新空间的同时探索与监管合规的平衡,同时依靠内地所能提供的万亿资产支撑,香港必将会在代币化领域拥有绝对优势,未来前景广阔。有研究机构测算,香港潜在代币化的资产规模已高达36万亿港元。
我们期待香港在2025年跑出RWA领域"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