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沉睡BTC巨鲸苏醒 美国财政扩张或推高BTC目标价至13.75万

远古巨鲸再现,比特币市场风云突变

近日,市场震惊于一批沉寂已久的比特币地址突然活跃。这些地址沉寂了14年之久,共持有8万枚比特币,其突然激活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性下跌。有分析认为,这些地址可能属于2011年的一名独立矿工,该矿工当年累计获得180个区块的挖矿奖励,曾一度持有20万枚比特币,堪称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五大巨鲸。

最令市场担忧的是,这批比特币的持仓成本仅为1.76美元/枚。按当前约10.8万美元的价格计算,未实现收益高达惊人的6.1万倍。如果这些比特币被抛售,无疑会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回顾2024年,某国政府抛售近5万枚比特币就曾引发市场长达数月的震荡,最大跌幅达32%。若这位巨鲸选择套现,其8万枚比特币的潜在抛压可能会引发更剧烈的市场动荡。

根据某数据平台2020年的研究显示,十年未移动的比特币重新进入市场流通的概率仅为0.5%。这导致持币超过十年且没有任何转账记录的地址通常被视为永久性丢失。那么,为何这些"沉睡"的比特币会突然苏醒?目前市场流传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1. 一位因非法集资挖矿而被判刑的人士,在服刑期间失去了资产处置权,近期通过特殊渠道提前获释。

  2. 远古矿工意外找回了存放私钥的硬盘。

  3. 推动本轮比特币上涨的主力与某巨鲸为一致行动人。他们在拉升行情前已积累大量低价筹码,此次激活比特币旨在测试市场反应,降低市场对大额异动的敏感度,为后期的筹码派发做准备。

从目前情况来看,第三种说法的可能性较大,主要基于两点理由:首先,该巨鲸在"意外"获得8万枚比特币后,仅将其转移至新地址便未再操作,这种操作模式符合比特币大额持有者常规的安全管理行为;其次,消息流出后,比特币二级市场的价格仅下跌了1.09%,市场精明资金并未表现出任何抢跑迹象。这两点暗示了巨鲸短期内并无明显抛售意图,且主力资金并未将远古地址的突然激活视为不可控因素。

与此同时,美国政策层面的变化也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动力。近期通过的一项重大法案标志着大规模减税与财政支出计划的落地实施。该法案彻底放弃了财政紧缩目标,转而重启并扩大财政扩张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法案预计将导致联邦财政赤字增加高达5万亿美元,扩张规模显著放大。

尽管长期来看,这项法案可能会将美国的债务推向悬崖,但短期内,它将部分税收减免永久化,提高纳税人标准扣除额,并免除某些税收。这些措施能在短期内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提振股市,效果堪比直接发放现金。

除财政扩张外,银行体系补充杠杆率(SLR)调整也可能成为另一潜在利好。美联储正考虑将大型银行的要求从5%下调至3.5%,并可能将某些低风险资产剔除出杠杆率计算范围。

据预测,SLR的调整将在夏季完成,预计可为美国大型银行释放约2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空间,并压低美债长端收益率30-50个基点。

目前美国的宏观政策组合非常明确:新增的债务将由银行体系和相关法案共同承接,而美联储降息则为此提供基础流动性支持。这一政策闭环短期内运行顺畅,预计将继续支撑美股和比特币等风险资产保持强势。

从技术面来看,比特币目前仍处于典型的主升浪阶段,短期市场噪音仅引发日内级别的洗盘震荡。在极致抱团共识的加持下,比特币不存在深度调整的可能性。预计经过短暂整固后,价格将延续上升趋势。长期目标位仍为127600-137500。

BTC-3.06%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7
  • 分享
评论
0/400
Sandwich Huntervip
· 07-16 17:27
太猛了 6.1万倍是啥概念啊
回复0
Blockchain解码vip
· 07-16 15:27
数据表明,早期矿工的持币成本仅1.76$/枚,目前潜在收益已达六万倍,不得不说 Satoshi 的架构设计令人惊叹
回复0
逃顶大师vip
· 07-16 05:50
macd黄金分割都失效了 就这鲸哥想跑我跑得更快
回复0
鲸鱼观察员vip
· 07-13 18:42
妈耶 赚麻了 冲冲冲
回复0
Crypto金矿vip
· 07-13 18:37
保持冷静 看到1.76的持仓成本 这波ROI已达到最优比值点
回复0
Hash_Banditvip
· 07-13 18:31
记得那些早期的挖矿日子……对于老矿工来说,回报率疯狂,但那时网络安全要弱得多,只有基本的 GPU。
查看原文回复0
仓位恐惧症vip
· 07-13 18:17
真白菜价 酸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